查看原文
其他

建安的尾声(十)逍遥津之战(下)孙权是如何被张辽揍成孙十万的

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-03-18

喜欢的话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哦

前文在这里


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(1-6章)


建安的尾声(七)湘水之盟


建安的尾声(八)逍遥津之战(上)孙权为什么如此热衷攻打合肥


建安的尾声(九)逍遥津之战(中)曹操为何让素有间隙的将领携手作战?其实是高明的领导艺术。




到了决战之日,天明时分,张辽率领八百勇士来到两军阵前,只见他身披战甲手持大戟,教人望而生畏。继当年万军丛中斩杀颜良的关羽之后,第二个来自山西的战神即将登场。


而李典的部曲呢?史书中基本没提到他的动向,想必在张辽的神勇发挥之下有些黯淡无光了吧。


随着隆隆的战鼓响起,张辽一马当先攻入敌阵,只见他连杀了几十个敌军和两个将领,同时大喊着自己的姓名,在东吴军阵中左突右冲,横行无忌。


这次张辽采取的依旧是斩首战术,只要干掉对方统帅,敌军群龙无首自然会陷入混乱,到时候即使兵力再多也没有意义,因为人数越多反而越乱,那样的话一场大胜就手到擒来了。当初白狼山之战时,张辽作为实际指挥官,就是用的这一招。


张辽的八百勇士所向披靡,很快就冲到了东吴的中军位置,只见面前一杆大旗高高飘扬,旗面上绣着一个巨大的“孙”字,那便是孙权的帅旗。眼见胜利在望,张辽手下的士卒更是气势如虹。

此时东吴军队一触即溃,大将陈武当场阵亡,宋谦和徐盛为之胆寒,纷纷率部逃窜。


这三人中,陈武和宋谦都是当初跟着孙策建功立业的老臣,尤其宋谦,按照太史慈传中的描述,更是和韩当、黄盖齐名的人物。

策从骑十三,皆韩当、宋谦、黄盖辈也。(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)

而徐盛也不简单,早年间他带着不到二百人就敢对战黄祖几千人马,而且把对手打得一败涂地,可惜在张辽面前完全不够看,不仅受了重伤,兵器也被迫丢掉了,全靠贺齐拼死力战才帮他夺回来。


这时候多亏潘璋力挽狂澜,他拦住败军去路,并斩杀两名逃兵,稍稍挽回了一丝颓势。


孙权见状大惊,身边众人也是不知所措,他无可奈何,毕竟还是小命要紧,于是只好暂时转进,带人跑到山顶避难。


张辽在山脚下大呼孙权下来交战,孙权不敢应战,而这时他突然发现张辽的突击队其实并没有多少人,于是大喜过望,立刻召集士兵将其团团围住。


张辽临危不惧,拼力杀出一条血路,带着几十个人冲了出来。


余者大呼:“莫非将军要抛弃我们?”


张辽闻言杀了个回马枪,将其余士卒都救了出来,东吴军队望风披靡,根本不敢阻拦。任凭孙权如何呼喝也无济于事。


大战从清晨一直打到中午,东吴军队心惊胆寒,无心再战,张辽这才得胜回城。


此战可以说是彻底摧毁了东吴军队的胆气,本来轻地作战就是要抓住敌人的弱点进行打击,力争尽快取得战果提升士气,结果不仅没能达到目的反而一败涂地。眼睁睁看着敌军区区八百人在自己数万大军中如入无人之境,东吴军队的士气已经跌落到谷底。


此时孙权的十万大军已经毫无战意,而且军中又发生了疫情,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撤兵是最好的选择。

孙子认为:“夫钝兵挫锐,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。”韩非子也提到:“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。”


一支军队到了这个地步就非常危险了,已经到了大败的边缘。不过这时候就要称赞一下孙权了,论军事才能,他实在是平庸。但他有一点好处,那就是能及时止损,善于保存实力,而绝对不会去赌国运。


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因为这是要承受极大压力的,很多人虽然明知道及时止损是最优解,但就是不肯轻易放弃,总是抱有一丝幻想。


正所谓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作为当局者,多少名将在这上面吃了大亏?无论姜维还是诸葛恪,他们不是不懂兵法,而是没法战胜自己的心魔。


诸葛武侯为什么厉害?就是因为他能权衡利弊,敢于放弃,这样一来就永远不可能遭遇大败,也给日后的卷土重来留下了本钱。


孙权也具备同样的素质,他后来在230年和234年两次进攻合肥时,只要战事不利就立刻撤退,而这次也不例外,在围城十几天后,孙权决定撤军了。


在合肥之南,有一条小河向南注入彭蠡泽,这条河就是施水,今天叫做南淝河。


当时曹魏还没有修建合肥新城,乐进等人防守的是之前扬州刺史刘馥主持修建的旧城,位于施水以北,在今天合肥市庐阳区四里河一带。


也就是说,孙权大军在南撤时必须要渡过施水,而渡河的必经之路就是著名的逍遥津。

其实此战东吴只是吃了个小亏,并非大败,因此孙权判断魏军不会追击,理由也很简单,对方毕竟兵少,而且已经达到了作战目的,没必要节外生枝。


另外他还看到魏军没有船只,因此就更加放心了,到了河面上还不是我江东水师的天下?但孙权还是太大意了,这个疏忽几乎酿成了大祸。


魏军其实并非没有船只,只不过张辽把船藏起来了,藏在合肥城西北的一个小水潭藏舟浦里面。


毕竟东吴水军强大,如果不藏起来的话,很容易就会被消灭。所以不如暂时隐藏实力,好钢用在刀刃上。


之前虽然被张辽搞得灰头土脸,但是孙权还是颇有些勇气的,他亲自担任殿后,准备等大部队都过河后自己再走。


这时候绝大多数军队已经渡过施水,逍遥津以北仅有五支部队,分别是孙权的亲卫队车下虎士一千多人,还有吕蒙、蒋钦、凌统及甘宁的部曲。

军旅皆已引出,唯车下虎士千馀人,并吕蒙、蒋钦、凌统及宁,从权逍遥津北。(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)

其中吕蒙、蒋钦和甘宁兵力不详,而凌统的兵力有明确记载是三百人。这样看来另外三人兵力也不会太多,至少也没道理比孙权的亲兵更多,因此这个时候逍遥津以北估计顶多也就是三千人了。


站在城头上的张辽将孙权大军渡河的景象尽收眼底,之前你十万人我都敢打,如今就剩这么一点兵力了,更是打你没商量,优势在我!

战争中没有什么以弱胜强,因为弱者往往是通过集中兵力在局部占据上风从而获胜的,也就是说胜者依旧是强者,即使是局部的强者。


张辽一下就抓住了这个机会,他领兵对滞留在逍遥津以北的东吴军队发起猛攻,而这时之前藏起来的船也就派上用场了,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,但我认为正好可以利用它们去摧毁渡河用的浮桥。


孙权心知不妙,急忙叫过河的部队回来救援,但根本来不及,很快浮桥就被破坏了。


眼见孙权就要交代在这了,但多亏他有一匹好马,孙权骑着马勉强从浮桥的断口处跳过去了。而为他殿后的凌统则仅以身免,三百部曲全军覆没。


另外之前张辽八百勇士突击的时候,孙权及时跑上山,这对他来说也是一大幸事,因为这导致张辽没能看清他的长相,否则他的外形那么明显,只要张辽见过一次就不会忘记。


当时张辽俘虏了一些被留在逍遥津北的吴军,结果一问便知,那个紫胡子,长身短腿的将军正是孙权,但可惜已经把他放跑了,后来张辽跟乐进说起这事时也是追悔莫及。


这时候贺齐率领三千人在逍遥津南迎接,孙权这才算是彻底安全了。孙权惊魂未定,之前这半个月的经历对他来说简直是噩梦一般,他不明白,自己有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,为什么会被打成这样?

其实这主要还得从孙权自己身上找原因,他的部署确实有一些问题。


在合肥城外的野战中,张辽在看到孙权上山后,只是想引他下山来战,但并没有攻山,这说明张辽也知道自己兵力不足,没有强攻的实力。


孙权既然能在战斗中迅速转移位置上山,说明他的指挥部离山头并不太远,如果他能一开始就把指挥部设在山上,那么即使张辽来攻也无须担忧了。


此外他是在上山后才发现张辽其实兵力很少的,如果他一开始就在山上指挥,就能轻易发现这一点,从而很容易做出相应部署,将这支八百人的小部队迅速包围。


而且这样一来孙权的帅旗也就不会轻易动摇,其他部队的士气也就不会受到影响了。


另一方面,在逍遥津之战中,他也犯了不少错误。主帅殿后也不是不可以,但必须要确保安全,至少要在施水北岸边留一些大船方便迅速撤走,这样也不会弄得如此狼狈,而且忽略了张辽藏起来的船只导致浮桥轻易被毁也是一大失误。


逍遥津之战在历史上名气很大,除了张辽凭此一战封神以外,还因为此战对之后三国的形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这一战孙权虽然打得惨不忍睹,但从兵力和作战态度来看,他确实是想在合肥一线取得突破的,而这也就说明他在战略方针上暂时放弃了西线。


然而惨淡的结果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,这也让孙权认清了一个事实:合肥基本是自己难以逾越的障碍。


在有了这个认识之后,孙权基本放弃了在东线取得突破的想法,此后直至诸葛亮主政时期吴蜀两国重新结盟,他有十几年没再打过合肥的主意。(219年那次攻合肥不算,因为是为袭取荆州做出的假象)


也就是说,逍遥津之战的失败,对东吴的国策产生了很大影响,也为日后东吴背盟偷袭荆州埋下了伏笔。从这个角度看,张辽更是功不可没。


关于张辽还有这样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,合肥之战中张辽威震江东,后来在小孩哭闹的时候,父母用张辽的名字一吓唬,小孩立刻就不敢哭了,此后他就变成了江东儿童心目中的大魔王。


这个故事的真伪如何呢?首先看它的出处,这件事最早记载于曹魏郎中鱼豢编写的史书《魏略》。

张辽为孙权所围,辽溃围出,复入权众破走,由是威震江东。儿啼不肯止者,其父母以辽恐之。(魏略)

当然《魏略》这部书早就亡佚了,留下来的只有极少一部分,而且主要是通过后世史书的注解保留下来的,其中以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主。


不过张辽这则轶事裴松之却没有加以引用,而是被宋代的太平御览注释引用了。那么这是否就说明此事有夸张程度呢?


我认为并非如此,鱼豢虽然事迹不详,但我们却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出此人的本性。鱼豢在记载高平陵之变时,曾写下了“太傅图逆”这样大不敬的字眼,可见他是个有董狐之风的史官。

近代学者张鹏一曾收集整理过《魏略》的残本,据他考证,鱼豢去世于西晋太康年间,而且未曾出仕于晋朝。

豢卒当在太康以后,上距泰始禅让之初,星逾二纪而未委质新朝,故名位止此也。(魏略辑本)

由此可见鱼豢不愿做晋臣,而很可能是在潜心修史,这么有节操的人显然没有道理在一件小事上夸大其词。


此外太平御览还引用了王沈编写的《魏书》,其中同样有此事的记载。

江东小儿啼,恐之曰:"辽来,辽来!"无不止矣。(魏书)

当然太平御览的注解并非孤证,早在唐代的少儿启蒙书籍《蒙求》中,就提到了张辽止啼这一典故,这更证明了其真实性。

更有意思的是,张辽的事迹漂洋过海传到日本后,“辽来辽来”这句话也变得家喻户晓,后来著名文学家吉川英治为了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,在他的作品《三国》中将之改为“辽来来(遼来々)”,这更是让张辽名声大噪,甚至现在的三国游戏中还有这样的配音。


哎,可怜孙权啊,一次失败,竟然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。


在张辽的奋战下,曹操东线可以高枕无忧了,他可以把主要力量调集到西线和刘备争锋。


此刻的刘备早已鸟枪换炮,他已经成了曹操不可轻视的对手,一场旷日持久的巅峰对决即将拉开序幕。


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


三国名将系列总目录


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


淮南三叛系列全目录



由于暂时未开通留言功能,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,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。


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,长期更新


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,请帮点在看吧。


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